沒想到在高師大有榮幸欣賞這麼一齣改編自中國戲曲「竇娥冤」的英劇「六月飛雪」,中國文化於我而言雖然知之甚少,卻對其藝術與美相當自負,認定屬於中國的必無人可媲美,從最簡單的文字,一橫一豎間,每筆畫都恰如其分,在適合自己的位置,擺出最誘人的姿態,因此,在得知這屆英劇演的劇碼是竇娥冤時,可想而知我有多興奮,由英語字母刻劃出竇娥冤的情節,以洋腔洋調訴說著竇娥的冤屈,在在都凸顯了中西文化間的衝擊,無關情節,英文版竇娥冤「六月飛雪」即爆發足夠戲劇張力。
「感天動地竇娥冤」的作者關漢卿, 元代戲曲奠基人,偉大的現實主義作家,號已齋叟,生於金末,卒於宋亡(1279年)之後,安國(今屬河北)人,一說大都人。關漢卿長期生活在被壓迫人民中間,熟悉他們的生活,同情他們的遭遇,所以用戲曲來反映他們的痛苦不平。一生所作雜劇60餘種,現存「竇娥冤」、「救風塵」、「拜月亭」、「望江亭」等。作曲中塑造了竇娥、趙盼兒、王瑞蘭、譚記兒等多種婦女典型形象,這些形象流傳至今而不朽,悲劇「竇娥冤」、 喜劇「救風塵」互相映襯,顯示了作家思想深度及偉大的藝術成就。「竇娥冤」在一百多年前已譯成法文,關漢卿不僅是中國的戲劇大師,而且也成為世界文化名人, 另所作散曲,現存曲十餘套,小令五十餘首。
上課時從老師口中得知,關於六月飛雪的劇本造成老師間爭論不休,尤其是外籍老師,非常不理解竇娥冤的情節。竇娥被張驢兒陷害,被貪官桃杌判為毒害公公的兇手,並處以死刑,竇娥因滿懷冤屈無處吐露,於是下了三個預言,「若是我竇娥委實冤枉,刀過處頭落,一腔熱血休半點兒沾在地下,都飛在白練上者。」;「若竇娥委實冤枉,身死之後,天降三尺瑞雪,遮掩了竇娥屍首。」;「我竇娥死的委實冤枉,從今以後,著這楚州亢旱三年!」。外籍老師們認為這三個預言怎麼可能因為竇娥的清白而一一兌現,居然提議將竇娥改為巫婆,那豈不完全失真?幸好,竇娥仍是平凡人,也應該是。
這世道本存在許多不公義的事件,有人仗勢欺壓老百姓,老百姓沒有權力,又不是生在家財萬貫的人家中,有什麼樣的冤屈都只能往肚裡吞,那麼至少,至少讓我們相信:上蒼知道,全都知道並且絕對會為我們伸張,晴朗天空突然烏雲密布,六月下起飛雪,不管以什麼方式。
「六月飛雪」一開場,主持人以跆拳道國手楊淑君受冤屈為例,即使抗議坐在場中央,千百次解釋還是被以作弊論,真可謂「現代竇娥」。不過,楊淑君比竇娥幸運,她有全台灣人民的支持,還有對跆拳道無比熱情,讓她可以像竇娥一樣無畏無懼,即使面對的是難以擊垮的惡勢力。楊淑君說:「身為國家競賽選手,在國外受到莫大委屈,回國受到社會、國人的溫暖與寬厚對待,讓我深切感受到作為台灣運動選手的光榮與幸運。」
只是,中國戲曲用英文演出還是少了點味,服裝對了,妝扮也對了,身段也維妙維肖,卻仍感覺少了些什麼,這樣的缺乏從觀眾在沒有笑料的情節之處哄堂大笑即可窺知一二,畢竟兩種不同語言來自不同的文化,要想將中國辭語的美完整呈現是很困難的一件事,不是指英文詞彙不夠多而沒有和中文能相匹配的詩句,因為反之,中文翻譯英文作品時也是相同狀況。即使如此,在文化交流與衝擊中,必定能吸引更多外國人與年輕人欣賞中國戲曲之美,未嘗不是件好事?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